這段尷尬到登上高位熱搜的片段,出自上周日在騰訊視頻上線的《五十公里桃花塢 2》第一期結尾。完成了第一天社交和任務的 15 人坐在一起開會,總結今天的經驗,討論明天的計劃。
爭議的核心是作為 " 老塢民 " 的宋丹丹:她在大家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提議開篝火晚會,并且希望所有人表演節目,中途汪蘇瀧打圓場、李雪琴欲言又止、王傳君干脆拒絕的畫面,被網友解讀為新一代職場或家庭生活眾生相,而宋丹丹則是 " 霸權專制 " 的 " 大家長 "。
宋丹丹是否真的專制蠻橫,或許不需要毒眸(ID:DomoreDumou)評判,她在綜藝里擔任的 " 長輩 " 角色,實際上是個更有意思的話題。
尷尬與爭議,是真人秀在社交網絡的話題密碼。而宋丹丹這類典型、穩定又國民度極高的綜藝人格,也恰恰是當下真人秀現實化潮流里,最合適被放大的 " 工具人 "。
穩定的 " 綜藝人格 "
宋丹丹上真人秀," 被罵 " 已經成了一種常態。
2016 年播出的《花樣姐姐 2》,算得上是宋丹丹首登真人秀。她在那檔節目里的定位是說一不二的 " 大姐 ",上節目帶著干女兒姜妍,所有嘉賓初見時她提出給大家取外號,不讓其他嘉賓喊林志玲 " 姐姐 ",就是要喊 " 二姨 "。
這直接導致《花樣姐姐 2》也成了宋丹丹的被罵首秀。翻閱豆瓣這檔綜藝的短評區,排行前列的好幾條都提到宋丹丹倚老賣老、嘮嘮叨叨,請她來是整檔節目的 " 敗筆 "。
《向往的生活》里,她帶著兒子巴圖來當飛行嘉賓。她催促巴圖去干活,多次拿巴圖生活能力差和童年糗事調侃,還誕生了爭議核心的金句 " 我生了個廢物 "。
節目一播,宋丹丹又成了觀眾口誅筆伐的核心,關鍵詞是 " 打壓式教育 "" 控制欲強的母親 "。
競技類的綜藝節目里,宋丹丹當過評委,專業領域內的《演員的誕生》,宋丹丹在點評時表現得比較強勢,會打斷其他評委,圍繞著給袁立投票的那場羅生門,也一度把她推到網絡輿論的風口浪尖;非專業領域的《明日之子 3》,輿論最初對選擇宋丹丹相當困惑,龍丹妮的解釋是 " 她非常熱愛音樂 "。
到了本來就是社恐噩夢的《五十公里桃花塢》,宋丹丹也幾乎變成了尷尬名場面的制造機。
第一季第一期所有嘉賓齊聚桃花塢,宋丹丹提議所有人做自我介紹、講出代表作,張翰堅持不說,宋丹丹不理解,說 " 那你就不誠實 "" 你要沒名也不會來到這 ",場面一度僵持,最終還得依靠汪蘇瀧出來打圓場,才把這個話題輕輕揭過。
縱觀宋丹丹在這類綜藝的所有表現,幾乎能夠總結出她的人物形象,即一個閱歷資深又熱愛張羅的 " 長輩 "。她上綜藝被指摘的點高度統一,恰恰證明了宋丹丹可能在和其他人日常生活過程中,就是這樣的性格模式。
她很容易成為嘉賓陣容里年紀最大的人,許多觀眾對她的印象也離不開春晚笑星,在宋丹丹的觀念里,把控全場、努力搞熱氣氛,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
所以她需要去用自己的方式,擔起這些職責。
宋丹丹所有的舉動,好理解到 " 約等于看著自己的媽媽上了綜藝 ",在傳統觀念里好吃懶做是惡習,勤勉肯干才是好品質,對親近的人不能贊揚,在《向往的生活》不停打壓巴圖、并指揮他干活,對熟悉的后輩也多加鞭策,在《桃花塢 2》第一期也要不停批評擅長搞笑的 " 老塢民 " 李雪琴和汪蘇瀧。
但或許就如同她自己所說的那樣,她沒有 " 演 " 著和其他藝人相處。更大的視角來看,宋丹丹沒什么 " 演 " 的動力,也沒什么 " 演 " 的必要。對于一個資歷深的老前輩來說,似乎也不用在節目中 " 放下身段 " ——這讓她的綜藝人格始終如一,也能夠受到綜藝導演們的青睞。
" 第一媽媽 " 宋丹丹
觀眾反感宋丹丹在綜藝里的行為,或許也是因為她的言行舉止,在每個人的生活里都能找到對應:廣義點說,她是你古板但有代溝的長輩,具體一點,她就像東亞家庭里常見的 " 媽媽 "。
這在節目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單從《桃花塢》兩季節目來說,第一季她開場數落郭麒麟遲到,詢問郭麒麟交沒交女朋友、汪蘇瀧的代表作,口吻都親切,但語氣就是不容拒絕;第二季她在先導片里還要再問小輩的感情狀態,再拿幫他們從嘉賓里找對象來打趣:問及董璇的年齡時,自然而然拐到了 " 找對象 " 話題,氛圍會窒息,宋丹丹不在乎。
第二季里她坐在那張大會議桌上,感嘆第二季的嘉賓們很好,用的詞是 " 聽話 ",對自己能夠操盤這么一桌人和和美美、按部就班地對話溝通感到十分滿意。
善良的一句 " 聽話 ",和讓年輕觀眾感到熟悉的 " 不適 ",并不矛盾:如果說爹味的核心是 " 你得服從我 ",媽味的核心就是 " 我都是為了你好。"
而宋丹丹本人的大眾形象,和 " 媽媽 " 是高度契合的。
宋丹丹是在人藝的表演訓練班畢業,最早的履歷表上多是話劇角色,到了 1989 年首登春晚出演小品,才為大眾熟知。她因為喜劇演員的定位成名,第一部揚名全國的電視劇作品也是喜劇——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她在里面飾演賈家的大媳婦和平,有一個在上小學的女兒。
而在十年之后,宋丹丹又演了一部情景喜劇,演的角色又是 " 媽媽 "。這部后來拿下了飛天獎少兒電視劇一等獎的情景喜劇,是《家有兒女》,宋丹丹在里面飾演劉梅,要操持家務,要應付難管的三個孩子,是個再經典不過的傳統母親形象。
《家有兒女》火遍全國,成為無數 90 后的童年回憶,宋丹丹高度生活化的 " 媽媽 " 形象,也長久地刻在了新一代觀眾的腦海里。
2011 年《李春天的春天》播出,她宣布這是最后一次出演比真實年齡小的角色,而《李春天的春天》放在當下語境里可以說是一部中年偶像劇,那么她的選擇所剩不多,幾乎就只有媽媽和奶奶們?!都矣袃号烽_機的十年之后,2014 年她仍然在《我的兒子是奇葩》里演一個北上催婚的媽媽,飾演她兒子的變成了佟大為。
而在劇外,宋丹丹的作風也與 " 媽媽 " 完美貼合。她幾番帶著兒子巴圖上節目,提攜干女兒姜妍上綜藝,在節目里看到年輕小輩也更喜歡以母子相稱,《花樣姐姐 2》里對 Henry、《桃花塢》里對郭麒麟都是如此。
綜藝 " 生活化 ",需要 " 宋丹丹 "
宋丹丹在綜藝里屹立不倒的 " 大家長 " 人設,幾乎是內娛真人秀從未放棄過的,甚至這種需求會越來越強。
在文娛內容日益圈層化的今天,宋丹丹這樣國民度的演員,能夠增加觀眾對節目嘉賓的認知——對大眾來說,如果一檔綜藝的所有嘉賓都不認識,那么無論題材是什么內容,吸引力顯然都會減弱。
商業范疇也同樣如此,此前也有不少從業者告訴毒眸,大咖藝人能夠收獲品牌方的認可,因為品牌方會傾向于用大咖藝人來奠定節目的基調。(《又是 " 李誕大張偉 ",綜藝正在遭遇 " 用工荒 "?》)
同時,宋丹丹代表的老一輩視角,更容易和其他嘉賓碰撞出代際差異的火花,他們甚至不用提前做好同臺嘉賓的基礎背調,初見時的尷尬、后來的師生情等等,都容易打造綜藝的熱搜宣傳詞條。
韓紅在《爆裂舞臺》對女團成員們幾乎一個也不認識,認錯陸柯燃和 Yamy,還記錯陳卓璇的老板,都被完整地保留在了播出版片段中,成為節目效果和熱搜素材。
觀眾需要與綜藝話題共情,而生活話題是最能夠引發大眾討論的關鍵?!镀孑庹f》要加入生活辯題,《脫口秀大會》周奇墨的奪冠變相證明了生活小事的重要性。黃曉明在《中餐廳》憑借 " 明學語錄 " 走紅時,毒眸也曾經寫過,觀眾對黃曉明的憤怒,很大程度上源于從他節目中的表現聯想到了職場上自以為是的合作伙伴,他們通過對黃曉明的批評,宣泄平時積累的憤懣。
與電影、電視劇不同的是,綜藝(尤其是網絡綜藝)的主要受眾仍然以年輕人為主,尤其是愿意在娛樂社區等輿論陣地對節目發表看法的,更大多是年輕一代。根據《2021 年微博娛樂白皮書》數據,2020 年微博綜藝的年齡分布畫像中,占比最多的是 95 后(36.0%),90 后、95 后和 00 后共占 84.3%。
而這類年輕受眾最能感同身受的現實話題,或許就是職場與情感。宋丹丹在節目里的定位,既像是小組作業里的團隊領導,又像是傳統的東亞媽媽,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都能踩中當代年輕人常年難以宣之于口的痛點和陰影。
宋丹丹不排斥上綜藝,綜藝似乎也需要宋丹丹:一個國民級演員在綜藝中扮演自己,不論是為了 " 合家歡 " 還是 " 熱搜話題 ",都是賺的。
宋丹丹每次錄綜藝,都會有機會就表示 " 節目太難錄 "," 導演太為難人 ",這是屬于上一代人的逢場作戲,它名為抱怨,實為對敬業的褒獎,意在奉承,本質上也相當真誠。這是屬于宋丹丹的體面,也是老一代演員的體面。